台灣1986年以前出生的人口有超過90%曾感染過HBV,其中12-15%成為帶原者,目前約有170萬位B肝帶原者
對於B肝帶原者來說,若未適當治療和追蹤:
1986年後的新生兒都有納入全面接種計畫,但以下族群可能會有保護力不足的問題:
因此衛福部疾管署建議以下族群可考慮自費接種B肝疫苗2:
未曾接種者:經檢驗未具B肝表面抗體亦非B肝帶原者。
若曾接種B型肝炎疫苗,但B肝表面抗體仍為陰性者:
以下B型肝炎感染高危險群者應接種疫苗,其餘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接種:
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HBV可透過蚊子叮咬而傳染,印度的研究顯示主要由蚊子叮咬傳染的瘧疾感染率會隨蚊子族群的消長而出現季節性變化,但HBV感染率在同一觀察期間並未出現類似變化;不過孟加拉的研究顯示睡覺用蚊帳者的 HBV感染率較低,中國的研究也顯示HBV發生率在蚊子好發的濕熱地區較高,動物實驗也顯示帶有HBV的蚊子可傳染給兔子目前台灣40-50%的HBV新生感染是母子垂直感染,其餘則以體液接觸或親密接觸傳染為主;而疫苗和抗體覆蓋率相當高,因此蚊子傳染的風險很低
 
			 
			HBV的主要傳染途徑為血液和體液的接觸,故一起吃飯和共事的傳染風險很低,研究顯示在常溫下,HBV 可於乾掉的血液存活一週以上,但這種接觸風險在衛福部疾管署定義的高風險族群較容易出現,因此建議高風險族群及其配偶或同住家人可施打 HBV 疫苗保護自己和他人目前台灣40-50%的HBV新生感染是母子垂直感染,其餘則以體液接觸或親密接觸傳染為主;而疫苗和抗體覆蓋率相當高,故一起吃飯和共事的傳染風險不高
慢性B肝的嚴重程度不是只看肝指數 ALT 或症狀,而與 HBV DNA 量、 發炎狀況、及肝臟纖維化或壞死情形密切相關
建議病友應積極回診追蹤病情,並向主治醫師確認自己的病況和用藥需求
 
			| 慢性B肝狀態 | 免疫耐受期 | 免疫清除期 | 不活動帶原期 | 病毒再活化期 | 
|---|---|---|---|---|
| HBV DNA | 非常高 > 1,000,000 IU/mL | 仍高,但持續下降 ≥ 10,000 IU/mL | 低 < 2,000 IU/mL | 偏高 ≥ 2,000 IU/mL | 
| 肝指數 ALT | 正常 | 超過正常值上限2倍 | 正常 | 超過正常值上限2倍 | 
| 肝臟發炎 | 無或僅輕微發炎 | 中度至重度發炎 | 無或僅輕微發炎 | 中度至重度發炎 | 
| 肝臟狀態 | 正常 | 中度至重度組織壞死 可能有纖維化情形 | 無或僅輕微發炎 | 中度至重度組織壞死 可能有纖維化情形 | 
| 病徵和症狀 | 無症狀 | 無至重度症狀 | 無症狀 | 無至重度症狀 | 
| 預後 | 大多良好 | 肝硬化和肝癌風險增加 | 肝癌風險仍可能存在 | 肝硬化和肝癌風險增加 | 
 
			慢性B肝是否需用藥與病毒活躍程度和肝臟保護需求相關,與症狀沒有直接連結
醫師用藥會考量健保給付規範,因此建議病友應積極回診追蹤病情,並向主治醫師確認自己的用藥需求和給付資格;必要時可考慮自費用藥
| 需要用健保給付的慢性B肝病友族群¹⁻² | |
|---|---|
| HBsAg 陽性且已發生肝代償不全者 | HBsAg 陽性超過6個月,並有肝指數 ALT 異常和/或 HBV DNA 偏高及肝臟纖維化情形 (詳情請洽主治醫師)² | 
| Anti-HBc 抗體陽性且接受器官或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者 | |
| Anti-HBc 抗體陽性且使用癌症化療藥物者 | Anti-HBc 抗體陽性且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者 | 
| Anti-HBc 抗體陽性且 HBV DNA ≥ 一百萬 IU/mL 之懷孕者 (避免垂直感染給嬰兒) | |
| Anti-HBc 抗體陽性、HBsAg 陽性、且可偵測到 HBV DNA 之肝硬化患者 | |
調整生活作息可提升身體健康,但對於肝臟的保護和防止病情進展沒有直接影響
建議病友應積極回診追蹤病情,並向主治醫師確認自己的用藥需求和給付資格
對於慢性B肝病友來說,若未適當治療和追蹤:
目前也沒有研究顯示早睡早起或多睡可維護肝功能並避免慢性B肝的進展
 
			 
			超音波檢查之目的在於及早發現肝癌,檢查本身不會增加或減少肝癌發生風險
慢性B肝達到功能性治癒 (HBV DNA 和 HBsAg 均偵測不到,anti-HBs 抗體生成,肝指數 ALT 恢復正常),肝癌風險才會明顯下降;但即使功能性治癒,病毒也可能再活化,因此仍須維持定期超音波檢查和其他追蹤檢查建議病友應積極回診追蹤病情,並向主治醫師確認自己的病況和用藥需求